工業4.0和產業互聯網是中國制造的未來
發布時間:2015-09-01
目前我國的消費互聯網已經很發達,但是產業互聯網尚未形成氣候。應當推動我國制造資源與互聯網深度融合。
近一兩年來,中國的制造企業驀然間感覺世界變了樣,摸爬滾打幾十年的企業家突然不知道該干什么和怎么干了。金融危機大潮還未退盡,產能過剩臺風就已接踵而至,互聯網掀起滔天巨浪,制造業的舢板航行在波浪起伏之間。
從互聯網經濟時代制造業的最終出路看,僅僅選擇依靠引進或者自主開發出一些新技術、新產品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傳統路徑,至多只做對了一半。中國的制造企業不僅要關注專業技術進步對于產業升級的貢獻,更要關注業態變化與運行模式進化對于產業升級的巨大牽引作用。因為當前全球制造業的變革不再僅僅由產業技術升級這一單因素驅動,而是正受到互聯網、物聯網這種通用基礎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業態與運行模式進化的驅動,近乎“零邊際成本”的產業變革大潮正在猛烈沖擊著傳統制造業根基。
在一個越來越網絡化、智能化的工業世界里,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將滲透到制造業的所有關鍵領域與環節,廣泛存在的深度協同制造、超越所有權的資源共享、高度自我適應的物流、體貼入微的生產、直通用戶體驗的市場營銷,以及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交易環境,可能將淘汰工業經濟時代自然成長繁衍的制造類企業。當然,如果利用得當,互聯網也可用來增強傳統制造企業技術優勢、成本優勢、人才優勢以及資金優勢、市場優勢。
當前,發達國家整體上正在由工業3.0時代向工業4.0時代過渡。工業4.0時代的主要特點是個性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生產與消費相融合。這些特點只能通過產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相互配合才能實現。目前我國的消費互聯網已經很發達,但是產業互聯網尚未形成氣候。而由德、美、日等國大型制造類企業主導的產業互聯網建設已經初見端倪,如果我國的大型企業現在不動手打造中國的產業互聯網,一旦其他國家的產業互聯網形成氣候,我國的傳統制造類企業將只能被動地納入到他國的新型產業體系之中。
對未來制造業,發達工業國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愿景。美國利用互聯網優勢,讓互聯網吞并制造業;德國基于制造業根基,讓制造業互聯網化;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而“工業4.0+產業互聯網”將開創制造業的新思維,借助這個趨勢走在工業自動化的最前沿,為“工業4.0+產業互聯網”而重磅打造國內首家自動化選型大全平臺,匯集了國內外知名品牌及智能產品選型目錄,打造內容豐富、人性化的網站和移動客戶端,為行業客戶提供快速、便捷的在線交易體驗,并且給品牌廠家提供產品推薦、品牌推廣等增值服務。這樣做的目的也正是為了打造線上線下資源共享、能力協同的“互聯網+智能制造”產業化創新平臺,推動我國制造資源與互聯網深度融合。
當前,我國制造業并行地存在工業1.0(機械化)、2.0(電氣化)、3.0(自動化)和4.0(智能化)全部形態,只搞工業4.0并不完全適應中國的實際需求,不能很好地解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問題。中國制造業要實現與時代脈搏同步,必須多措并舉、因地制宜,全維度地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