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制造業進入買方市場時代,各行業產能過剩,客戶需求日趨個性化,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開始將“服務化”作為其增長的新動能。特別是隨著智能制造的大力推進,大數據、VR和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一系列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的出臺,促進了制造業服務化的創新發展,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的智能服務模式,也為企業向服務化轉型提供了新的機遇。
當前制造企業應用的智能服務模式主要有:
基于傳感器和物聯網(IoT),感知產品的狀態,從而進行預防性維修維護,并及時幫助客戶更換備品備件,甚至通過了解產品運行的狀態,幫助客戶帶來商業機會。這種服務模式,應用得比較成熟的是設備制造商,例如三一重工、星邦重工等企業都已實現了設備的遠程監控、故障診斷等。另外,部分用戶企業和專業的維修企業也開展了這方面的應用。與此同時,一些行業行業巨頭也已洞察到基于物聯網的智能服務市場的廣闊前景,開發了專業的平臺,如樹根互聯公司的“根云”平臺、寄云的NeuSeer、GE的Predix、PTC的ThingWorx、西門子的MindSphere、Emerson的Plantweb等等。
通過開發面向客戶服務的APP,促進客戶購買除智能硬件產品本身以外的附加內容與服務,并針對企業購買的產品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從而鎖定用戶。在這方面,家電、機械、快消品等行業都已有相關實踐,如小米手機不但通過APP進行產品的營銷,也通過打造APP商店來打造產業生態圈。中聯重科為塔機自主開發的APP,可幫助客戶對塔機的運行情況進行掌控,并通過APP的中聯塔機粉絲論壇,發布和接受設備和機手供求信息。海爾、連茅臺酒、華新水泥等企業也推出了各種客戶服務APP,在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同時,促進其它產品的交叉營銷。
通過將企業閑置的設計、制造、檢測、試驗、維修維護、設備租賃、三維打印、工程仿真和個性化定制等服務借助互聯網平臺發布出去,承接外包服務,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這種模式也極大的受到制造企業的歡迎,當前已有很多制造企業借助e-works開發的工業服務平臺——優質網,發布或尋求制造資源,從而實現服務雙方的共嬴。
此外,還包括通過采集產品運營的大數據,輔助企業進行市場營銷決策;結合AR/MR技術進行智能維修;從賣產品轉為賣服務,按產品的服務績效收費;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促進我國制造業服務化的創新發展,深入貫徹《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落實《發展服務型制造專項行動指南》具體任務,國內自發組建了不少以推動服務型制造為核心任務的產業聯盟,諸如2018年1月成立的“中國工業服務聯盟”,2017年2月成立的“中國服務型制造聯盟”、2015年成立的“服務型制造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及“中國服務型制造產業創新聯盟”等。
筆者認為,生產型制造是讓更多人獲得產品,制造業服務化的邏輯是讓更多擁有產品的人獲得在產品之上更大的價值,實現價值鏈的增值,而智能服務則為制造企業從“生產型制造”向“制造業服務化”轉型的道路上帶來了新商業、新模式、新機遇。相信在制造企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還會衍生出更多的智能服務模式。一個更“大”的智能服務時代,正在迎面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