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化學儲能行業對于電網企業的心態是復雜的。
2018年,電網側儲能項目集中落地。在此之前的若干年里,由電網把電化學儲能電站建在整個輸配系統之中,是不少儲能領域從業者的心愿。
從電化學儲能電站的功能和特點來看,這確實是值得期待的。相較于常規發電機組,儲能在輔助服務領域優勢明顯,能夠以毫秒級的速度為電網提供調峰調頻、事故備用,緊急功率支撐、黑啟動等多種服務。
橫向對比不同應用場景,發電側儲能一般用于新能源發電平滑輸出或者火電與儲能機組聯合調頻,用戶側儲能一般用于峰谷電價差套利和提高電能質量。在這些情況下,儲能所發揮的價值都相對單一。但是如果儲能電站能夠建設在輸配電環節中,電網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多重需要充分使用儲能電站,電化學儲能的價值就能最大限度發揮出來。
因此,2018年是令儲能領域振奮的一年。江蘇、河南、湖南、廣東先后開啟電化學儲能建設征程。相比于用戶側和發電側幾兆瓦十幾兆瓦的規模,電網側項目多數都達到了百兆瓦級別,這給儲能企業提供了大量機會。
不過,企業也很快意識到,技術層面的考慮僅僅是事情的一方面,企業間的競爭格局也影響著一個產業的發展走向。
在多個批次的儲能項目設備采購招標中,競標企業之間競爭激烈。有業內人士表示擔憂,從競標的報價來看,價格戰已經初現端倪。在一個產業發展初期,采用低價策略搶占市場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能在一些項目中中標,未來有相應的業績背書,這對于企業長遠發展也是有利的。不過,令業界擔憂的是,目前對于儲能成本的計算只限于設備本身的采購成本,一般不考慮運維成本,但這些成本會在項目運行中逐漸顯現,如果再算上回收成本,儲能將會更貴。低價策略能否持久要打問號。
價格方面的競爭只是表象,背后是儲能企業在電網公司面前的被動。已經有消息傳出,電網企業下屬公司也開始涉足電池領域。如果是這樣,產品以汽車用動力電池為主的電池企業優勢還是否明顯?也已經有人開始思考,如果電網企業大規模建設儲能電站,那么用戶側星星點點的儲能電站是不是就顯得價值不大。
從電化學儲能的“同行”抽水蓄能電站的經歷看,非電網企業建設儲能電站確實有一些失敗案例。
2009年,當時的中電投公司所有的黑麋峰抽水蓄能電站建成,但是一直沒有明確的價格機制,一建成就開始虧損。經過反復爭取,黑麋峰電站爭取到容量電價機制,可惜這個價格政策難以落實,虧損繼續。最終,黑麋峰電站賣身電網。2014年,三峽集團控股的呼和浩特抽水蓄能電站建成,價格機制執行兩部制電價,但是這一價格政策也沒有落實,三峽現已把電站控股權轉讓給內蒙古電力集團。
非電網企業建設抽水蓄能電站的一大難點是價格機制,電網側的電化學儲能如果繼續大規模發展也會面臨這個問題:也就是電網是否愿意買單,電網買單后電網能否將成本疏導出去。能否疏導成本關系到電網是否愿意持續投入。
電網作為電力系統中的關鍵參與者,儲能電站最重要的使用者,其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市場格局。在這種情況,布局儲能的電力電子企業、電池企業和電網自己,都要再次認真考慮整個行業未來的走向。